《念佛感应录》一 编者序

编者序

一、应机妙法 唯在念佛

法无高下,应机则妙;药无贵贱,对症则良。

然,处是娑婆,时是末法,机是愚恶;八万四千法门中,堪应此处、此时、此机之妙法,唯有“弥陀本愿,称名念佛”。

祖师云:“念佛最胜最易,极善最上。”

弥陀名号,摄尽一切功德,故最胜;

称名念佛,不论任何根机,故最易。

净土法门名为“易行道”,“易”有二义:即简易、容易,亦即单纯化、易行化。因为单纯、易行,人人都能。若必须了解高深微妙的理论,则不单纯;若必须作复杂艰难的修行,则不容易。不单纯、不容易,就非人人都能,亦非净土法门,更非弥陀本愿。

善导大师所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是单纯化、易行化;未必要三心的体悟,也不需一心的工夫。因为愿生极乐而专念弥陀,自有弥陀本愿力的运作,使称念者,现世常得安稳利乐,临终往生极乐报土。人人都能,而且功德平等。

净土法门本极平易直截,若人人都需了解繁琐的宗学,或需体验信心的一念,便抹杀了净土门易行疾至的胜易功能,也埋没了弥陀佛大悲为凡的基本原则,直将普机普缘之教,反成一机一缘之法。如此误解曲解,自我设限,则得救者寡,往生者稀,致使释尊叹言“易往而无人”。

净土门名之为“易行道”,解释为“易行难信”,而舍难取易,此即是易行道之所以为易。因此,但能“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信在其中矣。是故,《观经》 虽说定善散善、三福九品、信机信法等,然而,最后流通之付嘱,则唯取“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流通于遐代。正因称名易故,人人都能;功德胜故,直至佛果。定 善散善之功德,圆摄无余;信机信法之功能,巧在其中。

法照大师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 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 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 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砾变成金

二、超世本愿 唯说念佛

诸佛有总、别之愿,“总”者,四弘誓愿;“别”者,如释迦佛五百大愿,药师佛十二上愿,弥陀佛四十八殊胜大愿。

然今弥陀别愿,超过诸佛别愿,故《大经》言“我建超世愿”,又言“发愿逾诸佛”。故弥陀别愿名“超世别愿”,亦名“别意弘愿”。

弥陀别愿亘通四十八愿,别局第十八愿,故第十八愿释尊名为“本愿”,祖师赞为“王本愿”“本愿王”。

本愿有二义:

因本:对果末,因位之誓愿,即四十八愿每愿皆是本愿。

根本:对枝末,众多誓愿中之根本誓愿。

四十八愿中,唯有第十八愿是根本主要之誓愿。

弥陀誓愿虽有四十八,唯以第十八愿为王本愿,此本愿之王“唯说念佛”。

第十八愿言:

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而第十八愿成就偈言: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天亲菩萨阐释此偈之意,而于《往生论》言: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龙树菩萨据此第十八愿及成就偈之意,而于《易行品》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应忆念。

故知“乃至十念”即是“称名自归”“常应忆念”,亦即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之念佛。

临终方遇此法之人,则十声一声一念,亦得往生;其他之人,则应上尽一形而念佛。

故知“念佛”乃是弥陀对十方众生之救度的召唤与约束。

故善导大师于《观经疏》之“二河白道喻”形容弥陀救度的召唤而言: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又于《定善义》之“真身观”云: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

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于《法事赞》云: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又云: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而《观经疏》之结论更言: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故愿生极乐之人,应“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此是弥陀本愿之行。

“念佛”是弥陀本愿独一无二、最高无上之行,善导大师谓之“正定之业”,亦即“往生已定”“平生业成”。

而法然上人依善导大师之启示,于其所著《选择本愿念佛集》之结论云:

正定之业者 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 依佛本愿故

此与其卷首开宗明义所标举之

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前后遥相呼应,显示始终一贯之宗义。

何以阿弥陀佛以称名为本愿,不以其他诸行为本愿?此法然上人于其《选择集》之第三“本愿章”有很简要的解说:

弥陀如来法藏比丘之昔,被催平等慈悲,为普摄于一切,不以造像起塔等诸行为往生本愿,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本愿也。

“平等慈悲”故,“普摄一切”故。不论缁素贤愚、善恶净秽、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亦即不论何人,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皆得平等往生报土,同证无量光寿。此即是善导大师于《法事赞》所云: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又《选择集》第六章云:

凡四十八愿皆虽本愿,殊以“念佛为往生规”。

又云:

四十八愿中,既以念佛往生愿而为“本愿中王”也。是以释迦慈悲,特以此《经》止住百岁也。

此“称名本愿”之义,存觉上人于《六要钞》简洁扼要明快地解释说:

称佛名号,得往生益,是佛本愿。

如此信之,是名至心、信乐、欲生。

有人问法然上人曰:“上人之念佛,念念皆与佛心相应;因智者既深知本愿内容,亦详明名号功德故也。”

上人答曰:

汝所信本愿亦然。

阿弥陀佛之本愿名号者,即使樵夫猎户之愚痴卑贱、一文不识之类,信称念必生,而真实欣乐常念佛者,以此为最上根。

若以智慧离生死者,法然何必舍圣道门入净土门乎?

圣道门之修行者,极智慧离生死;

净土门之修行者,还愚痴生极乐。

明遍僧都问法然上人曰:“虽念佛,心散乱,将如何?”

上人答曰:

应知:心虽散乱,称佛名者,乘佛愿力,必得往生。

生于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犹如受生人界,则有目鼻。所谓舍散心而往生,无有是理;散心念佛人之往生,方是殊胜之本愿。

凡夫之心,何能无散乱!亦唯如此,故名易行。

弥陀所选择之本愿念佛,“殊胜”的同时,也是能使一切众生平等往生报土的“容易”;不论愚痴卑贱、一文不识,人人都能。是故本愿念佛,殊胜简易。

三、弥陀光明 唯摄念佛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具足光明之义,释尊于《阿弥陀经》解释弥陀之名号而言: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此弥陀光明有何种功能?此光明能自然照护摄取(救度)念佛之人。释尊于《观经》之“真身观”解释弥陀之光明而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善导大师于《往生礼赞》综合以上二文而阐释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又于《观念法门》云: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而其《观经疏》解释“遍照”之文断言: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既然佛光普照,何以唯摄念佛,不摄余杂业行者?善导大师以“三缘”解释之,

其中第一“亲缘”云: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故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人,自然与弥陀心心相印,机法一体不离,此之谓“亲”。而往生极乐,现在已定,不等将来临终。此理,不论知不知、信不信,乃是自然法尔之事。

又,何以弥陀光明普照,唯摄念佛,不摄其他杂业行者?乃因余行非本愿行,故不照摄之;念佛是本愿行,故照摄之。亦即念佛是弥陀本愿之所要求与命令, 是弥陀救度之召唤与约束,故曰“乃至十念”。更因弥陀名号之本身即是弥陀之光明,故曰“光明名号”;亦是弥陀之生命,故曰“名即是体”。因此,善导大师于 《往生礼赞》以偈赞云: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又于《般舟赞》云:

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若论光明,一切诸佛皆有,然而以弥陀光明为最尊第一,非诸佛光明可及。之所以最尊第一,释尊以十二光佛之德说明之,而于此之前,便预先概要地叹誉而言: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又,释尊为了显明弥陀威神功德之独一无二、至高无上,而于《大阿弥陀经》极口崇仰赞叹曰:

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光中之极”“光中之尊”,不只释尊极口赞仰,十方诸佛也异口同声以“不可思议”赞叹之,《无量寿经》言: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

皆共赞叹无量寿佛,

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四、诸佛菩萨 护持念佛

“一向专称”既是弥陀本愿独一无二、最高无上之行,已与弥陀机法一体,常蒙弥陀光明环照围绕,不相舍离,可说与佛同在,与佛同行,故亦蒙“一切诸佛之所护念”(《阿弥陀经》)。故善导大师于《往生礼赞》云:

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

又于《观念法门》云: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护念经》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又,念佛之人,释尊亦于《观经》欢喜赞叹而言: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芬陀利华”即是千叶白莲,世间罕有,其尊贵远超众花之上。以“芬陀利华”譬喻念佛人之罕有尊贵,远超众人之上,显示念佛人是真佛弟子,身虽在人间,已超六道外;虽未生极乐,已是净土人。故法照大师于《五会念佛赞》云: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华还到此间迎。

同时观音、势至自然为其胜友,亦如兄弟;且不请自来,二六时中,如影相随,常相拥护,毫不嫌弃,永不舍离。

但念弥陀,顿超轮回,释尊喻为白莲,二圣自然影护。故善导大师于《观经疏》解释“流通分”之文,以“五种嘉誉”赞叹念佛人,并说明“二圣影护”,其文云: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又,大师于《观念法门》显明念佛能消灾延寿,其文云:

称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者,

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为了阐释此义,大师说明念佛能得五种增上缘,亦即五种利益,其中第一灭罪之益,第二护念之益。

第一灭罪之益,如《观经》言:

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

又言:

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此是经中明言念佛能消灭生生世世以来生死轮回之重罪。

而《大智度论》云:

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恶道中,历无量劫。

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障,超生净土。

故知:诽谤正法之罪甚重,过于五逆;如此重罪,唯有念阿弥陀佛,方得消灭。

但念弥陀,重罪尚灭,何况轻罪;若不念佛,轻罪不灭,何况重罪。一沙虽轻,直沉海底;重石乘船,可达彼岸。

善导大师于《法事赞》云:

以佛愿力,五逆之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又于《般舟赞》云: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念念称名常忏悔,人能念佛佛还忆。

第二护念之益:除了前面所述:诸佛护念、二圣影护之外,佛亦派遣二十五位大菩萨常相拥护,同时也获得天龙八部的相随保护,无有灾障厄难。善导大师于《观念法门》云:

《十往生经》说云:“佛告山海慧菩萨及以阿难:若有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我从今以去,常使二十五菩萨影护行者;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得安稳。”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又云:

《般舟三昧经?行品》中说云:

佛言:若人专行此念弥陀三昧者,常得一切诸天,及四天大王、龙神八部,随逐影护,爱乐相见;永无诸恶鬼神、灾障厄难,横加恼乱。

而“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善导大师于《观经疏》解释云:

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

故知:念佛之人,纵使是愚痴卑贱、恶病污秽,其人现生已是人中妙好人、最胜人,佛凡一体、弥陀光照、诸佛护念、菩萨相随、天神拥护,消灾延寿;而命终往生,证大涅槃,远远超胜世间任何人。

若不念佛,愿生极乐,则虽位高权重,犹是阎王眷属,日日接近地狱。如牛赴市,步步近死;一旦命终,悔惧交至。鬼卒带走之路,流泪独行;阎王呵责之庭,屈膝孤悲。是故《大经》言: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又言: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五、众生缘深 唯有弥陀

若论缘分,则十方诸佛、诸菩萨中,唯有阿弥陀佛与众生之缘最深、最亲、最近。《悲华经》言:

娑婆世界,诸众生等,烦恼厚重,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摒弃,以重业故。

悲哉!我等娑婆众生,烦恼厚重,诸佛所不能救,何况菩萨!唯有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愿行弘深,主动为我等愚恶众生发起绝无条件、平等救度的深重誓愿,其愿言:

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若不能使我等往生,阿弥陀佛即不能成正觉;若能够使我等往生,阿弥陀佛才能够成正觉。阿弥陀佛的正觉依能否使我等往生而定,我等的往生依阿弥陀佛是否成正觉而定。

如今,弥陀既已成正觉,我等亦当得往生。亦即阿弥陀佛将他的成佛与我等十方众生的往生,结合一体,同时发誓;他成佛的同时即是完成我等众生的往生功德,若有一众生没有为他完成往生功德,弥陀即不能成佛。

故知:阿弥陀佛与我一体,他的成佛依靠我的往生,我的往生依靠他的成佛,如芦苇相依相靠,缺一即倒。除了阿弥陀佛,十方诸佛无此誓愿。

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如共命鸟,两命一体,互相依存。

《大经》中叙述阿弥陀佛的悲愿而言: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心或不堪常行施,广济贫穷免诸苦,

利益世间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

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

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故知:阿弥陀佛不但将我们看成他自己,甚至将我们看成他的父母,为我们承担旷劫以来所负业债。他为我们开法藏,使我们成就功德,现世脱离贫苦,免除厄难,一切恐惧,转为大安;未来往生安乐净土,永离六道轮回。

如是悲愿,诸佛虽多,唯有弥陀一佛而已。故诸佛菩萨中,唯有弥陀与众生缘分最深、最亲、最近。

六、一切法门 六字全收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十方诸佛自然护念。“护念”即是守护忆念,令其安稳,无诸障难。

故知:念阿弥陀佛,即是念十方诸佛;生极乐净土,即是生十方净土;能以此自利,即能普利一切。不必改口另外称念十方诸佛名号。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观音势至,自然相随;并有其他大菩萨,共二十五位,不请自来,二六时中,欢喜拥护,令念佛人,离诸恼乱,常得安稳。

故知:但念弥陀,即已通念诸大菩萨,观音势至,自在其中,不必改口另外称念其他菩萨。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获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当然超胜任何咒语;何况一句弥陀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故念佛之外,不必改口另外持念其他咒语。《大经》之“流通分”佛告弥勒菩萨言: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故知:“念佛”既是无上大利功德,则一切咒语及诸行门,皆是有上小利功德。故有智之人,当舍有上小利之余行,而专念无上大利之六字洪名。

又,《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言:

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

所以者何?“阿弥陀”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

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而说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

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

三字之中是具足

舍利弗!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欢喜踊跃、至心称念,深信不懈,于现在身,受无比乐;或转贫贱获得富贵,或得果免宿业所追病患之苦,或转短命得寿延长,或怨家变恨,得子孙繁荣,身心安乐,如意满足。如是功德,不可称计。

故知: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亦谓“该罗八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

《大悲经》言:

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

《观经》言:

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

《经》言:

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涅槃经》言:

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增一阿含经》言:

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若有称佛名号,如构挤牛乳之意牛乳顷,功德过上,不可思议。

《大智度论》云:

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奉施于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

善导大师云: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庆文大师云:

专称一佛名号,则是具称诸佛名号;功德无量,能灭罪障,能生净土,何必生疑乎!

元照律师云:

一乘极唱,终归咸指于乐邦;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

又云:

况我弥陀,以名接物,是以耳闻口诵,无边圣德,揽入识心,永为佛种,顿除亿劫重罪,获证无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戒度法师云:

佛名乃是积劫熏修,揽其万德,总彰四字,是故称之,获益非浅。

用钦法师云:

今若以我心口,称念一佛嘉号,则从因至果,无量功德,无不具足。

嘉祥大师云:

佛有无量功德,念佛无量功德,故得灭无量罪。

法位大师云:

诸佛皆德施名,称名即称德,德能灭罪生福,名亦如是。若信佛名,能生善灭罪,决定无疑;称名往生,此有何惑!

宗晓禅师云:

还丹一粒,变铁成金;真理一言,转恶业成善业。

莲池大师云:

极乐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言佛便周;一切功德,言佛便周。

弥陀万德之名:无一愿不包罗,无一行不体备,无一佛不贯彻。

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不期于福,福已备矣。

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具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余。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

蕅益大师云: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

释迦如来,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称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

清珠投于浊水 浊水不得不清

佛号投于乱心 乱心不得不佛

一念相应一念佛 念念相应念念佛

百丈禅师云: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永明禅师云: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省庵大师云:

一句弥陀,是斩群邪之宝剑。

一句弥陀,是破地狱之猛将。

一句弥陀,是照黑暗之明灯。

一句弥陀,是渡苦海之慈航。

一句弥陀,是出轮回之径路。

一句弥陀,是脱生死之良方。

一句弥陀,是成佛仙之秘诀。

一句弥陀,是换骨髓之神丹。

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

一千七百葛藤,一刀斩绝。

彻悟禅师云:

一句阿弥陀佛:

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

是如意珠王,无愿不满。

是生死苦海之慈航,无苦不渡;

是无明长夜之慧灯,无暗不破。

念佛时即见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

古德云:

一句弥陀无别念 不劳弹指到西方

不用三祇修福慧 但凭六字出乾坤

莫讶一称超十地 须知六字括三乘

若人但念阿弥陀 是名无上深妙禅

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

八万四千行,饶与旁人行。

七、现当二益 即是念佛

由上诸文可知:念佛之人,不知不求,自得“现当二益”。

“现”即是现世今生,如上略明:五种嘉誉、生佛一体、弥陀光照、诸佛护念、菩萨相随、天神守卫、灭罪获福、消灾延寿等。

“当”即是当来后生,亦即善导大师所解释:“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亦即命终往生极乐,与弥陀同证无量光寿。

现益即是花报,当益即是果报。播下种子,自然开花结果,开花在前,结果在后。若念佛而愿生者,即“花果同时”。

有现益自有当益,一而二,二而一。现在之生活安稳,未来之往生证果,都在“一向专念”之内,不换题目,不夹杂修,一念到底,毕命为期。

人多以为念佛乃仅求临终往生,若为现世:治病则念药师,救苦则念观音,求慧则念文殊,消业障则念灭定业真言;乃至解冤度亡、袪除魍魉,则求之拜忏科仪。

以为念佛但益于临终,少补于现世;甚至谬解,以为观音与众生缘深,弥陀与众生缘浅,当多念观音,少念弥陀。因而,或有早上念观音,下午念弥陀;或有现在念观音,临终念弥陀;或有有事时念观音,无事时念弥陀。

如是错解、曲解,皆由不知念佛人:身有佛光,圣众守护;灭罪生福,离诸灾厄;现世安稳,临终往生。如上所言,现当二益。

应知:不论为现世安稳利乐,或为命终往生成佛,都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内,圆满具足,毫无欠缺;应当从早到晚,从晚到早,有念则皆念弥陀,一向 专念,毕命为期,不用另换其他法门,不必夹杂其他修法。真正合乎弥陀本愿之“乃至十念”,释尊所劝之“一向专念”,祖师所传之“一向专称”的宗旨。

人生一世,举凡贫穷、疾病、中夭、灾难、恶缘、逆境,甚至一切是非成败、恩怨情仇等苦,究其根源,一言以蔽之:即是业深障重,福薄慧浅。

然而,一句弥陀,即是无量寿,亦是无量光。以无量寿故,念佛之人能得增福延寿之果报;以无量光故,念佛之人能得消业开慧之利益。所谓“念佛一声,罪灭河沙;礼佛一拜,福增无量”。故得“业消慧朗,障尽福崇;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因此,贫穷念佛,能逢贵人相扶,获得温饱。病人念佛,能够辅助医药,早日康复。若遇因果病、业障病,则医药绝无效果,唯有念佛。念佛则业消,业消则病愈;念佛则鬼退,鬼退则免难。何况念佛能化解冤鬼,度脱冤亲。

台湾常有大地震、大台风等天灾地变,如9.21大地震,百年罕见,死伤惨烈。

如是灾厄,随时发生,难以逆料,令人不安;若常念佛,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脱离共业,身独免难。

其他如水灾、火灾、旱灾、空难、海难、车祸、盗贼、刀兵、瘟疫等天灾人祸,若常念佛,亦皆能免。

所谓“行船跑马三分险”,故外出乘骑,都应念佛,可保平安,免除灾难。何况“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欲转祸为福,趋吉避凶,只管念佛。

古德言:“欲消世间七灾难,应念南无阿弥陀。”

念佛功德无边,凡求子嗣、延寿命、愈疾病、解灾难、取功名、安家宅、谋职业、益资财,甚至解冤释结、荐亲度亡,皆可以念佛为之,不需夹杂其他行法。

念佛:简易圆顿。

念佛:方法最简,效果最快,功德最高。

念佛: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念佛:既获现世安稳,亦得临终往生;不但自己蒙福,亦使家人受惠。

念佛:方便中的方便,直接中的直接,简单中的最简单,易行中的最易行。人人可行,人人可证。

念佛人:鬼神不能害,十王不敢召。

念佛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

念佛人: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不令冤家,而得其便;现世常得安稳,临终任运往生。

《无量寿经》言:

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

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

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印光大师云:

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

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更难决定矣。

念佛现世利益偈十五首:

阿弥陀如来来化 本为息灾延命故

特为众生先开示 金光明经寿量品

山家之传教大师 为怜愍国土人民

七难消灾诵文中 说应称念弥陀佛

念南无阿弥陀佛 胜过一切之功德

即使三世之重障 亦必转变为轻微

念南无阿弥陀佛 此世利益无限际

流转轮回之罪消 定业中夭亦皆除

念南无阿弥陀佛 梵天帝释皆归敬

所有诸天各善神 日日夜夜常守护

念南无阿弥陀佛 四大天王皆共同

日日夜夜常守护 四方恶鬼不敢近

念南无阿弥陀佛 坚牢地祇亦尊敬

如同形影互相随 日日夜夜常守护

念南无阿弥陀佛 难陀跋难大龙等

无量龙神皆尊敬 日日夜夜常守护

念南无阿弥陀佛 炎魔法王亦尊敬

五道冥官皆共同 日日夜夜常守护

念南无阿弥陀佛 他化天之大魔王

亦在释迦文佛前 誓言必作常守护

此等天神与地祇 悉皆名为善鬼神

此等善神皆共同 守护念佛诸众生

愿力不思议信心 即是大菩提心故

所有天地恶鬼神 皆得一一敬畏服

念南无阿弥陀佛 观音势至亦偕同

恒沙尘数诸菩萨 如影相随在身边

无碍光佛之光中 有无数之阿弥陀

各各化佛皆相随 保护真实信心者

念南无阿弥陀佛 十方无量数诸佛

百重千重来围绕 欢喜相随常守护

念佛十大利益(慈云大师):

日夜诸天护 菩萨常相随

弥陀佛光摄 鬼兽毒药离

灾难悉不受 宿冤罪灭息

夜梦吉祥佛 心颜气力吉

世人敬如佛 正念往生西(取意造偈)

念佛九种胜(安士全书):

字少易念 随地可念 随时可念 随人可念

天神恭敬 恶鬼远离 业障消除 福慧增长

临终往生

八、四种感应 四种救度

有因必果,有感必应,乃天然之理。弥陀发愿是因,属于感;众生念佛是果,属于应。

众生念佛是因,属于感;弥陀救度是果,属于应。

然而,或有一向念佛,而全无感应;这并非全无感应,须知感应大略分为四种:

第一,显感显应:有念佛,亦有明显感应,自己感觉得到。

第二,显感冥应:有念佛,而感应在暗中,自己觉察不到。

第三,冥感显应:以前或过去世曾经念佛,现在虽没念,而遇事逢缘,明显感觉弥陀加被。

第四,冥感冥应:以前或过去世曾经念佛,现在虽没念,而遇事逢缘,暗中蒙受弥陀加被。众生根性、业缘各异,因此佛之应机亦自不同。故不论显应冥应, 皆是佛之方便,以此引导众生借境发心,趋入菩提,使其彻底离苦得乐。由此四种感应可以看出弥陀救度、利益众生,有顺度、逆度、显度、隐度的不同。

第一,顺度:求疾得痊,所求遂意。

第二,逆度:求寿反夭,所求不遂。

第三,显度:因念佛故,或得弥陀现身,圣众垂护。

第四,隐度:因念佛故,或得人事凑合,机缘相助。

能知以上感应之理,则理明信深,即使遇到任何恶缘逆境,也能当下了然无惑,而生欢喜感恩之心。

虽然感应是因果之事相,但佛教不以感应为目的,乃以此感应之事相,知佛说之真实,而起信心、念弥陀、生极乐。否则,但以感应为目的,只要有感应就信,若不知佛理,不分邪正,则容易走火入魔,或误信外道邪教;欲求超升,反更沉沦。是故,感应不可执著,不可妄求。

九、本书性质 有三特点

此《念佛感应录》共一百五十二则,分为十二大类,有三分之二是现世利益的感应,有三分之一是临终往生的瑞应。其感应内容虽各有不同,时代亦有古今之异,但都有三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专念弥陀——纯然称念弥陀所得的感应,毫无夹杂其他法门。

第二,根机庸劣——此等念佛者本身皆非利根、非苦行、非久修。

第三,效果立即——感应的发生大多是当下立即,非累积时日。

这几个特点正显示净土法门“念佛胜易”的功能,亦即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功德殊胜快速,方法简易稳当”。因为简而不繁,不需深入烦琐的 教理;易而不难,不必修持艰难的行法。任谁都能,毫无资格限制,绝无任何条件,亦无时间、地点、事情的忌讳。只要有口,依样画葫芦的称念亦可;而音不准 确、不完全也无碍。

亦即只要称念,一切善恶贤愚、时处诸缘,不在简别之列。

因此,纵使毫无信愿,亦不知佛理,偶然一称,或瞥尔一念,立即身光显现,化解冤鬼,度脱死难。甚至临终冤现、鬼现、阎王出现,佛号一称,境界全变,冤鬼不见,弥陀显现,或有当下往生,亦有继续命延。

而愚痴之辈,禽兽之类,只随别人音声,依样画葫芦的称念,现世的功德利益,无二无别;最后的临终往生,依然殊胜庄严。

例如本书第一之二“鸲鹆念佛,口生莲花”,禽兽至极无知,但随人声,依样画葫芦,而莲花从其身出。此花是弥陀正觉之花,此正觉花开在念佛者身上,可谓“念者花开”。

又如第二“念佛必光”各例,都是佛号一念,光明立现。此光是佛光,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天神恭敬,恶鬼远离。人皆有念,不念佛便念杂念;念佛出佛光,念杂念出灰暗光。

又如第三“念佛鬼退”各例,都是佛号一出,群鬼不侵,其殊胜、简易、快速、稳当,其他法门无法能比。若不念佛,则被鬼讨命,将永劫沉沦,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又如第六之一“母亲念佛,儿免海难”,菲佣在台湾打工念佛,儿子在故乡脱离海难。音既不准,理亦无知,然而感应神奇,令人惊叹,启人信心。

又如第十一之十八“临终黑暗,念佛转明”,此老祖母:临终黑暗,神识昏迷,茫无归处,心中极度惶恐,额头冒出冷汗,面容变形灰暗;然而随其孝眷三称佛名,立刻明来暗去,心中安稳,相貌庄严,容色慈祥,足证已蒙佛光摄取,往生无疑。

凡此种种,皆显示非靠自力之工夫,乃凭佛力之灵应。是故,知不知、信不信且置之,念佛功能本来如此,犹如点火必烧,吃饭必饱。易行之所以为易,正在于此,所谓“易行难信”,以行摄信,信在行中。

十、现世为多 示人专一

一般编辑念佛感应的事迹,大多以往生瑞相为主,如《净土圣贤录》或《花开见佛菁华录》等;而本书是以现世感应为多,占三分之二以上,目的在于使人确信念佛不仅能得到临终往生,亦能获得现世各种利益,不需另修他法;使其心能专一,路无分歧。

而三分之一的往生事迹中,此等往生者,都非上根、非久修、非苦行,都是临终遇缘,闻法心安,念佛被救(有几则例外)。用意在于显示弥陀的救度,随时存在,完整无缺,平等无别,任何人都是被救之人,任何时都是被救之时;使人人有希望之心,无绝望之地。

临终一念亦能往生,则平生念念常能安心。故不可远抱临终侥幸的卑劣心态,而延误平生业成的神圣大事。

虽说念佛自然有感应,能获得现世利益,但不论任何大利益,若与往生利益相比,何啻沧海之一粟,根本不能比。因为世上唯有往生成佛是真实,现世一切皆 是虚假,假岂能与真相比!人生是梦,世事若幻,健康百年,幸福一世,瞬息便逝,转眼成空。若不往生,尚在轮回,轮回便是第一大灾难;念佛之目的与利益,正 在于消除此一轮回之大灾难。

现世利益,仅几十年,有限;往生利益,超越数量,无穷。

若能往生,则未来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从此断除,永无生老病死之众苦;与弥陀同证无量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慈悲、无量智慧、无量神通、身心自在无碍之乐果。

克实而论:念佛的目的乃为往生净土,往生净土乃为成佛度生;既非图身后之乐,亦不贪现世之利。

法照大师云:

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觉,还来苦海作津梁。

凡夫若得到西方,旷劫尘沙罪消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离无常。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

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凡庸之人,百闻不如一见;往往听经好几年,不如一件感应事迹的启信。为了广集弥陀感应的事迹,以启大众学佛念佛的信心,因此慧净在此诚恳地向各位读 者大德请托,凡有亲自见闻称念弥陀而感应的真实事迹,祈请惠赐文稿,彼此共行法施,与众同沐佛恩。内容望能朴实而简要,一是一,二是二,不浮夸,不加料, 以免打妄语。倘若没有时间写稿,敬请联络,当前往采访。

又,自古以来念佛本就一直昌盛不衰,感应事迹自必不胜枚举,而本书由于编者孤陋寡闻,所收不多,寥寥一百多则而已。若有与本书性质相同的念佛感应事迹,已见刊登其他书籍、杂志者,敬请通知,以便再版时补入。

本书虽分为十二大类,但有几则的归类较为牵强,请读者谅之。

十一、本书目的 劝信念佛

理论不如证据,事实胜于雄辩。本书目的,均以实例作为上文所述“念佛胜易”、念佛能得“现当二益”的铁证,以启人信心,令人称念。

阅读本书,能使未信佛的人信佛学佛;使学佛而不专念弥陀的人也欣然专念弥陀、愿生净土;使愿生净土却信心不够的人起决定之信;使往生决定的人能掌握确实证据,以劝勉别人专念弥陀,同蒙现当二益,共归安乐家乡。

《大悲经》言:

若能辗转相劝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印光大师云:

成就一众生往生西方,

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

此等功德,何可思议!

善导大师云: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念佛往生,是自行大悲;劝他往生,是化他大悲。能行此大悲者,即是真正知恩报德,功德难思。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之人,即是报父母之恩;我心虽未思报,弥陀之力,自然报之。

学佛人:能忘父母、三宝、众生、国土之恩吗?欲报重恩,当念弥陀。

弥陀是:我的光明,我的希望,我的依靠,我的归宿。

望佛本愿 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 弥陀佛名 称名必生

是佛本愿 如是信知 一向称念 如是之人 为最上根

佛光摄取 已得往生 大经授记 次如弥勒 观经赞言

芬陀利花 仙丹一粒 变铁成金 念佛一法 超凡入圣

佛历二五四四年六月

净土宗 释慧净 谨识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

念佛怎么念?点这里了解原理,学习佛法推荐访问念佛回家网,如需提问请点这

念佛实用仪轨(简化版)——实际运用方法汇总